从《哪吒2》到脑机接口:创新“井喷”背后的土壤
这是苍穹猎鹰第367篇演化日记
从《哪吒2》到脑机接口,创新“井喷”背后的土壤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大家可能发现,近几年,网络讨论焦点出现了大转折。
以前大家讨论的是迪士尼、皮克斯,现在是可可豆——春节电影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公司。
根据猫眼专业版票房查询,《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已突破100亿 ,但这仅仅是上映16天的成绩。
导演饺子也水涨船高,成了网络热点人物。
还有以前是讨论的是OpenAI,现在是深度求索(也就是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也取代山姆·阿尔特曼,也了AI风云人物。
以前讨论的是波士顿动力,现在是宇数科技;以前是特斯拉,现在是比亚迪。
特别是2月10日晚比亚迪发布的全民智驾战略,推出“天眼之神”技术矩阵,将智下探到10万元级别,将比亚迪推上新闻热点……
国内无论硬件、软件、文化领域的突破,都呈现井喷……这些都只是开始,未来国内将会出现更多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这并不是说明要在科技领域称霸,而是国内创新实力已经今非昔比。
1/4 枪和弹
为什么近几年,国内各个领域能呈现出井喷的势头?头条号静思有我举过一个例子,用来解释这些现象也恰当。
非常类似于子弹出膛。一粒子弹在64厘米的枪膛里,在0.0016秒的时间里,可以达到800米每秒的速度,也就是两倍半的声音速度。
毫无疑问,子弹的质量必须过硬,但同时,枪膛也必须足够坚固。
把一粒质量足够硬的子弹,随意放在一个常规空间,而不是放在枪膛里,或者这个枪膛不结实,它能在0.0016秒内加速到800米每秒么?
所以,英雄的成功,既来源于英雄本身,还来源于英雄所在的环境。
无论《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刷新票房记录,还是深度求索在AI领域的鲶鱼效应,都离不开国内这个大环境,也离不开成都、杭州这个小环境。
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类的天才是一拨一拨出现的,假如只有一个是孤木难撑的,正好这么多人一起齐头并进,我觉得挺热闹的。
2/4 杭州六小龙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无论去年现象级的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AI领域的搅局者深度求索,还是在网上各种产品视频炫技的宇树科技,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公司来自杭州。
网上把他们统称为“杭州六小龙”,除了前面提到的《黑神话:悟空》的出品方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还包括云深处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
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八零后甚至九零后,游戏科学的冯骥出生1980年,深度求索的梁文峰1985年,宇树科技的王兴兴1990年,云深处科技朱秋国1982年,群核科技的黄晓煌1987年,强脑科技的韩壁丞1987年。
他们正值青壮年,事业处于巅峰时期,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未来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六小龙”当中,强脑科技是做脑机接口的,之前华大基因CEO尹烨在一个视频里推荐过这家公司。
强脑科技的核心业务,是以脑机接口技术为核心,专注于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变革。
从智能仿生手起家,仅7年,“强脑科技”就在2022年实现全球首个便携式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10万台量产,突破了消费级脑机接口设备的工程和技术难题。
截止目前,是全球唯二融资超3亿美元的脑机接口企业,另外一个就是马斯克的Neuralink。
3/4 脑机接口的远景
1月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推荐性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定计划,并予以公示。
表明了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标准制定与监管体系也在加速完善,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政策利好,背后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40年,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规模有望攀升至1450亿美元,中国在其中预计将占据重要席位。
光大证券数据表明,2022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17.4亿美元,但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3%。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未来十年,脑机接口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领域。
也许,脑机接口领域也在酝酿着下一个“DeepSeek”。
4/4 瓶颈和曙光
尽管脑机接口产业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实际发展进程中,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其产业价值吸引了业内人士与资本的高度关注,促使他们加速在该领域的投资布局,但真正落地的成果却极为稀少,至今尚未诞生一款能够大规模普及的爆款产品或应用。
柔灵科技创始人、材料专家孙瑜博士,在他的书籍《第三层大脑:脑机接口破解人类进化密码》里提到,制约脑机接口发展的最大瓶颈,主要是连接的材料。
脑机接口按照信号采集方式主要分为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类。
孙瑜博士是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非侵入式的最大瓶颈,由于脑电信号经过了头皮、头骨、采集设备等多层干扰,采集到的信号相对较弱且较为模糊,分辨率较低,难以准确反映大脑的精细活动。
尤其采集设备,因为导体的电阻效应,会极大消减本来就微弱的大脑信号。如果实现室温超导,也就是采集设备的电阻降到零,有没有可能缓解这类问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罗会阡在《超导的未来在中国》里有两个观点,一是室温超导材料会在未来数年里被发现。二是下一个重要的超导材料,无论是不是室温超导,都极有可能出现在国内。
随着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会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室温超导材料的发现,不但会解决脑机接口的连接材料问题,还会改变千行百业,带来新的社会范式巨变。
因为,技术革命会带来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会带来商业变化,商业变化则影响市场格局,市场格局将会重构整个社会形态。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接受暗访采访时表示:创新当然成本高昂,而过去我们倾向于采用现成技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阶段所限。但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字节跳动、腾讯等巨头的盈利能力,已经具有全球影响力。我们真正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信心,以及组织高水平人才进行有效创新的能力。
这段话道出了创新由环境决定,包括地区或者发展阶段。
也许《哪吒之魔童闹海》、杭州六小龙只是开始,只要土壤对了,上边自然而然会结出各式各样的果子,绝大部分成果事前可能都没法预料。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