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城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经验:由生到退,打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avator
2022-05-12 20:37:46 股吧网页版

6城均强调,要打通市场主体由生到退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办事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广州报道  近期,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正式开启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改革。该方案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2个领域的任务内容,并明确了要在今年落地实施的首批200项具体改革事项。

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列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今年以来,获批的6座城市均已发布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营商环境改革的路径,将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受访专家表示,首批六大试点城市都是我国经济体量大、市场主体数量多、改革基础条件好、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地方。有条件、有能力率先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未来,一方面可结合中国实际继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事项,简化长期积淀下来的行政审批框架;另一方面,应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承担起与国际规则和体系对接的使命和功能。

创新试点如何创新?

据统计,我国2021年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88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5亿户。如何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突破口。

数据显示,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到2020年的第31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这几年在营商环境改革上取得好的成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市场准入门槛,这个门槛如果不降低,市场很难真正建立、流动起来。二是完善法治保障,营商环境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法治来保障,如果法治不健全或是法治权威树立不起来,会严重影响营商环境,也会影响各种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企业提供办事便利,减少了企业的行政办事成本,比如“一网通办”等新的服务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

“但整体来看,我们营商环境的排名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所以营商环境的改革空间仍非常大,国家上下都应该更加重视。”汪玉凯表示。

202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座城市为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涵盖了我国所有一线城市,我国大量头部企业都集中在这些城市,在这些城市改善营商环境,可以涵盖大量市场主体,形成更好的示范效应。

“创新”如何体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创新”体现在智能化、数字化,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并且还要进一步推广到更多的城市。未来在行政程序上还应大量缩减,疫情导致营商环境改革的步伐放缓,在后疫情时代还需要进行梳理和整顿。

汪玉凯认为,创新指的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过去营商环境的改革主要对标世界银行的指标,但还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如何通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事项,带有“釜底抽薪”的功能,如果没有改革举措很难落到实处。“创新就是要通过改革来实现预期中新的目标,如果没有创新的思维、没有改革的举措,很难使过去长期积淀下来的行政审批框架简化下来。”

打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事实上,在6城发布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中,创新思维已有所体现。6城均强调,要打通市场主体由生到退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办事模式。

市场准入方面,深圳提出,试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涉及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和其他6大领域,包括24条具体措施,并提出了若干项配套政策,有序放宽准入限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汪玉凯表示,深圳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承担了各个方面先行先试的责任和担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索营商环境优化、在重点领域与国际接轨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从中国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如果不和世界接轨、不符合国际理念和价值导向,很难进一步扩大开放、走向世界,只有和国际规则深度对接,才能使整个中国的开放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

企业开办方面,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国伟在5月7日的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深圳将秉承“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将开办企业涉及的所有事项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一网申请,应办尽办,一日办结”。

深圳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使其在营商环境建设中收获了好成绩。在2019和2020年度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深圳连续两年排名全国前列。今年一季度,深圳市市场主体累计达到385.4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219.5户,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企业准营方面,多地推进准入准营联动升级。如北京持续拓展“证照联办”适用领域,重点在医疗器械销售、药店、餐饮店、饮品店、超市(便利店)等业态提供“证照联办”服务,实现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一次申请、一体审批、一窗出件,同时设立、一体变更、同步注销”的一体化创新服务模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推进“一业一证”和“证照联办”叠加联动,即在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证一体审批的基础上,整合该业态涉及的多个许可事项,推行“一证准营”的行业综合许可制度,打造“准入即准营”的高效营商环境。

“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发展中面临较大的困难,部分企业能够及时调整适应市场,也有部分企业转型困难,发展进入“死胡同”。除放宽企业准入准营条件外,如何着力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也是各地政府关注的重点。

据重庆破产法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新收各类案件2306件,新收案件数量同比上升45.49%;2021年审结各类案件2104件,审结案件数量同比上升68.59%。

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均提出探索建立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满两年,且近两年未申报纳税的市场主体,商事登记机关可对其作出除名决定,主动清除“失联”“僵尸”市场主体,加快市场新陈代谢。

提供要素资源供给保障

为企业打通准入、准营、退出等各环节服务后,还需为企业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要素资源的供给保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陈万灵表示,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是政府按照市场主体的需求去创造令其满意的环境,让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和使用土地、数据、人才等一系列要素资源,或者降低使用要素需要付出的制度性成本。

5月6日,广州市南沙区发布《南沙区高水平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以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建设重大金融平台、完善信易贷融资平台功能为核心,加强金融资本聚集能力。

截至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智能化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线上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全外资期货公司以及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等一批重点金融平台项目在南沙相继落地,有效地加快金融资源集聚。

截至 2021 年底,广州南沙累计落户金融企业 6649 家,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 14 家,占全市 1/4,金融能力大幅提升;南沙区本外币贷款余额 2034 亿元,同比增长 7.3%;信易贷平台实现累计授信 373 亿元,放款 212 亿元,信贷投放持续平稳增长。

资本的集聚还需要土地、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的配套,从而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

为解决土地成本高、供需对接不畅的问题,深圳开展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按照“定制化设计+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的模式,建设一批质量优、价格低、品类全的优质产业空间满足企业用房需求。今年3月份,深圳首个试点项目落地龙岗宝龙先进制造园区,建成后将提供约34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接下来还将陆续在全市各区推广。

招引人才方面,杭州提出在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风险可控的领域,探索制定部分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对于目录内的经能力水平认定或有关部门备案后可直接上岗执业,并加强执业行为监管。结合实际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加大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此外,6城均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近年来,各地在数据交易方面的探索力度不断加大。深圳数据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正积极筹备建设。此前,2021年3月31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

汪玉凯认为,数据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也是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它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互通共享,只有把海量数据整合起来、盘活起来,才能产生新的价值。靠行政手段、机制建立是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通过市场的驱动力量改变数据唯单位部门所有的局面。“6座城市如果能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上先行先试,创造一些制度规则,可以对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提供基础性的制度框架,对于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吴文汐 编辑:李博)

分享至

  • 微信
  • 朋友圈
  • 微博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