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上海制造”如何突破?

avator
2021-07-16 16:37:13 股吧网页版

“到2025年,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制造’品牌进一步打响,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为“上海制造”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就蓝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6”新型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上海工业总产值从33212亿元提高到37053亿元,平均增速2%;工业增加值从7110亿元提高到9657亿元,平均增速2%。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完成“十三五”目标。

展望未来五年,《规划》从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品牌显示度、数字化转型等维度提出了18项指标。

关于发展重点,《规划》明确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三大先导产业力争在2019年“上海方案”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倍增。

“《规划》提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三大领域产业规模倍增,目标明确,各项实施方案形成体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孙文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特别是《规划》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产业融入,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中间创新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促进制造业创新、构建创新生态圈等方面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而在打造六大高端产业集群方面,《规划》提出,推动制造向服务延伸发展,提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例如,到2025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通讯研发制造高地,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

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按照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大主线实施多项举措。

《规划》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强化项目投资牵引、培育卓越制造企业、促进产业人才汇聚、加快塑造产业名园、推进低碳发展、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例如,在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方面,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能力,增强“上海制造”数字化竞争力。

“《规划》为加快上海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吹响了号角。通过在制造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维服务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全方位赋能,实现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双智能”的目标。”上海长三角产业互联网促进中心理事、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通过《规划》指引,一方面可以让“共赋上海”计划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让实施多年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更上一个台阶。

“在此基础上,还将推动上海建设有示范作用的智能标杆工厂,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级标杆平台,更可通过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打造,带动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上平台用平台,为‘上海制造’插上数字化发展的翅膀。”劳帼龄指出。

根据《规划》,到2025年,建设20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打造300个AI+制造业示范性应用场景,建设25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完成1000+工业场景的APP化,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

孙文华则认为,数字经济需要应用场景。“现在上海的数字经济场景在家居智能、医疗健康等已有很好的探索。未来,数字化标志应用场景应当融入生活、工作,融入金融服务、养老康养等功能性场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数字经济场景需要更多的想象与创新动力。”孙文华说。

“新技术从科研实验室到成熟的商业应用需要很长时间,数字化应用场景可以提供真实的试验环境,能够给予新技术直接的行业知识、真实的客户需求和大规模的验证数据,促使新数字新技术快速成长并和找准应用方向。”孙文华进一步指出,场景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商业闭环,也提供了数据收集的环境,并能真实提供数据,迭代商业模式。

“中国已涌现出大量‘独角兽’企业,成为借助场景创新实现高速成长的标杆。”孙文华说,“场景将成为新技术产业生态的平台,能够带动核心技术企业集聚,打造完善产业链,将进一步带动周边产业的衍生发展,形成产业生态。”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规划》也列出了人才汇聚的具体措施。

《规划》明确,按照“人才+项目”的方式,以产业领军人才、产业青年英才为重点,加快引进培育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25年,引进培育1000名产业领军人才和产业青年英才,每年支持200名左右。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分享至

  • 微信
  • 朋友圈
  • 微博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